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希望你能点击一下“关注”按钮。这样,你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新的文章推送,还能方便地分享和讨论。你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开场白·】——》
提到我国的十大开国元帅,你能说出几个来?比如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这些名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可以找到一个人,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汉子,手下带出了800多位将军,但性格却非常低调。
在1955年授衔之前,徐向前还主动要求不被授予元帅的称号。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来自山坳的黄埔学员
1901年,徐象谦出生在山西五台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虽然名字听起来很有文化气息,但家里穷得响叮当。他的父亲是一名教书先生,收入很少,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1917年,16岁的徐象谦因为家里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便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到河北阜平县的一家杂货店做学徒。
那时候当学徒很辛苦,每天早起晚睡,还得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老板。徐象谦心里总是想着,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一个山西青年也被深深影响。他得知山西国民师范学院正在招生,便鼓起勇气报名,没想到真的被录取了。
在师范学校的时候,徐象谦接触到了很多新的观念和文化,整个人变得完全不同了。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还组织同学们一起游行示威,他的热情和干劲让人眼前一亮。
1924年,一个能改变他命运的机会出现了——黄埔军校开始招收新生。
徐象谦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凭借扎实的文化功底和坚定的革命信仰,他成为了黄埔军校首批学员之一。
黄埔军校在当时可是培养革命人才的地方,蒋介石担任校长,周恩来则是政治部主任。
徐象谦在这里学习得非常顺利,军事理论和实战技能都掌握得很牢固。
1925年毕业后,他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跟随部队四处征战,在战火的洗礼中不断成长。
好日子没过多久,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开始清除共产党成员,徐象谦坚定地站在了共产党这边,从此踏上了更加艰难却充满希望的旅程。
红军时期的英勇将领
徐象谦加入共产党后,改名为徐向前,寓意着革命要勇往直前。之后,他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工作,那里山高林密,非常适合进行游击战。
1931年,他成为了红四军的参谋长,不久之后就被提升为军长。虽然他平时不太爱说话,但一到了战场上,整个人就像变了样,指挥战斗时特别精准。
大家最常谈论的是双桥镇的那一场战斗。
1931年,国民党34师的师长岳维峻带领着一支庞大的军队来对付红军。岳维峻在当地很有名,手下士兵也都很能打。
徐向前不信这个邪,他仔细分析了敌人的布置,发现34师有个大漏洞——太轻敌,防守不严。
徐向前设计了一个勇敢的作战方案:集结部队力量,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一口气消灭34师。战斗开始后,红军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直冲敌军阵地。
岳维峻万万没想到红军会主动发起攻击,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在这场战斗中,34师全军覆没了,连指挥官岳维峻也被活捉。这是红军首次全歼国民党一个整建制师,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双桥镇战役的胜利让徐向前名声大噪,1931年11月,他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当时只有30岁。
国民党政府怒火中烧,开出10万到20万大洋的赏金捉拿他。
徐向前根本没把这些放在心上,他带领红四方面军在大别山区来去自如,搞得敌人日夜不安。
抗日战争开始后,徐向前担任八路军129师的副师长,与刘伯承一起在冀南地区建立根据地。
他的军事才能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擅长打运动战,还精通阵地战和攻坚战。
在1948年的临汾战役中,他巧妙运用了爆破战术,成功炸开了国民党精心建造的坚固防御工事,为解放军攻占城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请辞“高级将领职务”
1955年,新中国打算实行军衔制度,准备给有突出贡献的将领们授衔。徐向前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而且是“元帅”军衔。
消息一出,大家都觉得合情合理——人家的战功显赫,培养了800多位开国将军,不给他元帅的称号,给谁呢?
徐向前自己却坐不住了。他在家里来回走动,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他认为自己虽然赢得了不少战斗,但与另外几位元帅相比,贡献还是不足。
每当想起在战争中失去的战友,他的心情就格外沉重。
经过深思熟虑,徐向前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不要给自己颁发元帅军衔。
这封信写得很真心,徐向前在信里说,觉得自己还没资格当元帅,希望把这个机会让给更有能力的人。
那封信写完后,他想了好久才决定寄出。毛主席收到信后,仔细看了一遍,沉思片刻,只说了两个字:“好人。”
毛主席肯定不会答应徐向前的请求。在他眼中,徐向前不仅军事才能出众,人品也是一等一的,完全符合元帅的标准。
他很快回复,坚决不同意徐向前辞去职务,并坚持要给他授予元帅军衔。
在1955年9月27日举行的授衔仪式上,徐向前也穿上了元帅的制服,成为了十位开国元帅中的一员。
当时这件事很少有人知道,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直到后来相关资料公开了,大家才知道原来有人主动拒绝了元帅的职位。
在那个等级分明的时代,这确实是个少见的事。
徐向前的这一行为,很好地展现了他谦虚不张扬的个性,也让大家对这位\"朴素元帅\"更加钦佩。
一个从不走特殊道路的老实人。
当了元帅后,徐向前的生活方式还是和以前一样。
他住的地方很简朴,穿的衣服也很平常。有一件毛衣,他已经穿了三十年,衣服破了就自己补一补,从来舍不得丢掉。
大家多次建议他换新衣服,他总是摇摇头说:“能穿就不错了,别浪费。”
徐向前让人敬佩的一点是他公私分明。他有两个外甥在军队服役,按理说以他的职位,稍微关照一下就能让外甥们得到晋升和好处。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徐向前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对外甥们说:“你们要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不能因为我有名气就搞特殊待遇。”
后来,这两个外甥在前线作战中英勇牺牲了,徐向前虽然心里很难过,但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决定。
即便是自己的孩子,徐向前也从不搞特殊。他的儿子每天上学都是自己坐公交车,从来没有专车接送。
有一次,儿子问爸爸:“爸爸,别的领导的孩子都有专车接送,为什么我要坐公交?”
徐向前认真地说:“公交车不是挺方便吗?能到学校就行了,为啥要搞特殊呢?”
平时看電影,徐向前也不愛那些繁複的禮儀。
每场电影开场前,工作人员都会安排大家站起来迎接领导,但徐向前每次都会挥手拒绝,说:“咱们都只是为了看电影,这些仪式干什么呢?”
他喜欢默默地来到,又默默地走开,从不希望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
1978年,77岁的徐向前当上了国防部长,成了当时年纪最大的部长级官员。
尽管如此,他的生活依旧保持简朴,办公室里的桌椅都很旧,墙上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
有人问他为啥不换个新家具,他笑着说:“旧的还能用,干嘛要换呢?”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提出了自己的心愿:不需要举办遗体告别和追悼会,希望他的骨灰能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以及河西走廊——那些他曾战斗过的地方。
这反映了他一生的为人:谦逊、简朴、从不给别人添麻烦。
《——【·结束语·】——》
说起徐帅,真是个挺有趣的人。
在那个注重面子和荣誉的时代,他却与众不同,主动放弃了元帅的头衔,一生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如今看来,他的这种品格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他用一生展示了真正的革命精神——不是为了个人的名誉而斗争,而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永远记住并学习。
消息来源:
《徐向前的故事》,由解放军出版社发行
《徐向前元帅军事著作选编》,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发行
《解放军军史》第二册,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红四方面军战斗历程》,解放军出版社发行
配资平台股票最新消息,正规配资网站,散户配资官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