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终局布局
◎阿素喇
1528年七月十二日,在经过熟虑而审慎的考察后,王守仁向明廷递交了一份名为《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的奏疏。奏疏中,王守仁谈到了几条重要的地方处置决策:
一、将南丹卫城移入八寨地区
南丹卫城最早是明朝初年设置在南丹州,经过三次迁移后到达了宾州(属柳州府)。驻守卫城内的官军连同其家属将近两千人,属于有着不小规模的军事力量。这两千多人一直占据宾州城土地,吃用也成为了当地一大负担。宾州城的老百姓便因此远离卫城到了更远的地方讨生活。将南丹卫迁移至八寨,一来可以快速的制服后者,二来也可以给宾州百姓减轻负担。
原先为了控制八寨地域,由土官、指挥、千户和百户们带领几千狼兵驻扎迁江八所来承担这个任务,但八寨壮大后,迁江八所的各级官吏都不敢进驻,反而和八寨达成一定的交易和默契,纵容前者侵扰周边村民而一起分赃,成为了地方上的祸害。王守仁巡视迁江八所时,要求将迁江所的指挥王禄严厉处决,但考虑进攻八寨缺少熟悉当地敌情的土官,以及王禄等人都哀求要戴罪立功,王守仁改变主意,将迁江八所一些土官分配到八寨地域屯居,安排防御任务,并一起修筑城垣、耕种土地。
二、将武缘县的荒田驿改筑成新的思恩府城
思恩府城自1442年由岑瑛迁移到桥利已历86年之久。王守仁巡视到此,经过一番考察,他认为:
“桥利思恩府城在险峻的山崖上垒聚石块,四面都是陡峭的山崖绝壁,府衙开建在贫瘠的土地上,外形尖利的石块仿如相互抵触的长矛剑戟。在岑浚被诛杀后的二十年时间里,造反之事接连而起,甚至没有一年的安宁,人们都认为这是不好的风水导致的。虽然不可尽信,但顽石上不易生长茅草和庄稼,山崖阴洞中,必然有狐狸、黄鼠狼等聚居,其中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况且现在的府城瘴雾弥漫、昏沉闭塞,每日要到中午才四散开晴。中原人来到此处都容易感染疾病……
“府城城池建在万千大山之中,水路不通达,当地土人需要购买鱼类、食盐等必备货物要辗转和步行很远的道路,往返期间都要走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使得这些生活物资极为匮乏。府城不但地势险恶,资源匮乏,各地民族,一年都曾往去一次府城,使得彼此间更加疏远,容易产生猜疑、不满,甚至怨恨……”
这些理由使得王守仁觉得府城到了“非搬迁不可”的境地。在制服田州思恩的卢、王事件后,王守仁便开始寻思更好的迁移地,但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然而督导官兵进攻八寨后,王守仁去往周边地域视察,在桥利以南六十里(约30公里)处发现了名为“荒田驿”的肥沃土地,是建筑府城的绝佳位置。王守仁对这里不无赞美之词,他形容荒田驿是:
“四野开阔,有着丰腴的良田;后有起伏而蜿蜒的山峦,环抱着洆水和畜水两条河水夹流而过,河水弯曲几十里抵达武缘和南宁。山势重峦叠嶂,给人以开朗、亮丽及豁达的感觉……”
他同时认为荒田驿距离武缘县城较近,土地又平坦,道路有宽阔,十分适合府上的官员们来往巡视,既可以依照和顺应土族们的风俗习惯,土族和汉族密切交流加深感情。国事和私事都很便利。王守仁于是索性在荒田驿居住了几天,为新府城筹建进行考察和规划,并命令思恩府事同知桂鏊监督役工,选择日期开始动工兴建。
三、将上林县的三里划出,迁入凤化县治
思恩过去设置有“凤化县”,但是却没有建成城郭(内外城墙)、县治和官署。选派而来的官员只能借住在百姓的房屋里办公,或把他们的家属寄住在宾州城等地,需要办公行事时不得不反复迁徙,像居住旅馆一样没有固定住所,也因此办事效率十分低下。
王守仁督兵进攻八寨时,曾观察到位于八寨势力之间的,上林县的三里地区,他形容这个地方:
“土地平阔、广博,东西几里之外被石山环围,仿如城墙一般;石山中间又延绵出土山,分成两股环抱延伸。两条河流顺着山脉流出山外,在中间位置汇合在一起。石山相互交错,盘旋而上,蔓延至二三十里外,最外的石山则合成城门。石山之间田地肥沃,林木茂盛,村落相连……”
三里一地曾有十几家富饶的居民,但却因为八寨民军的攻占而逃离土地。王守仁认为现在及时经营这块富庶的地块正当时候,以免八寨民军再度占去。而且三里的南部通往南丹卫,形成相互依存防卫的形式。于是他下令将武缘县止戈乡的一图、二图划分出,再加上上林县割出的无虞乡三里,合并而成新的凤化县。同时王守仁认为:
“既然凤化去往思恩府尚隔着上林县,不如直接将上林并入思恩府。理由是:上林县和迁江县从属宾州,宾州又隶属柳州府,这个宾州统辖范围竟远大过新设立的思恩流官知府,在管理方面颇为不相称,因此即便把上林割让给思恩,宾州还仍比思恩大一倍。只有将上林划给思恩,后者才能撑起称之为府的规模。并且紧急之时,两边仍可以相互援助,气势相互依靠等。”
四、在思龙添设一处流官县治
从南宁城到宣化县的思龙,沿江道逆流而上需要十天,这途中又分散有许多土民和汉民村寨错杂而居,彼此矛盾重重,他们因为交通梗塞,纳税一事只好转交给宣化县城中的两边来往的狡猾的奸商,这些奸商在官府征缴的赋税上又加重了更多额外的款项。王守仁出巡田宁府时,有将近上千的土民百姓蜂拥到路边向他喊冤告状,王于是此处停下行船,从中考虑协调之事,恰好他在此地发现一个名为那久的村庄,王守仁形容此地:
“宽广、平坦,地层深厚,江水环绕潆回,旁边刚好有另一条江在此处汇入右江。沿江的居民有一千多家,竹字树木茂盛葱郁,乡村之间炊烟相连,正好向武州等州的道路都要从此经过,说是四通八达也不为过……”
王守仁遂决定了在这里单独设置一处县治,将原先尚算得狭长的宣化县划出思龙乡和西乡一部分,再加上武缘县永宁乡的一部合并而成一个县。王守仁认为,设置这个县的作用在于:便于穷乡僻壤百姓们缴税纳粮,行使劳役等,又可以驻兵镇守抵御盗寇。最重要一点,新设的田宁府下辖的都是土目、土巡检这类土人官员,而设置一个汉正县则必能使田宁府更好的运作起来,显然是十分必要,同时它还可以成为南宁府、思恩府和田宁府三府之间的沟通中枢。王守仁于是又向明世宗申请了赐予县名,所得之,即今人耳熟能详且仍在使用的“隆安县”。
五、在断藤峡的五屯位置建筑镇城堡
王守仁认为既然断藤峡已经归于平定,就应当调用土兵和汉官兵几千人驻扎浔州,防止断藤峡农民军再度死灰复燃。此时当剿和抚双重并进,考虑恢复断藤峡生产事宜。但屯扎太多兵员,对当地也是一大负担,也令百姓心怀疑虑,无法安生。因此宜在“五屯”位置建设一个镇城堡,对远近各地加以防御、控制。并设立几个有规模的兵马训练场,至今仍留有“军马屯”等多处地名和相关遗迹。
在完成上述的五个重要的军事、生产布局后,王守仁还接下另一个明世宗布置的“任务”。事情的原委是:原先岑猛长子岑邦佐失宠,被他的父亲放逐去往武靖州(今桂平市金田镇武靖村)担任知州职位,然而岑邦佐竟在当地作出了一番作为,令武靖州百姓颇为拥戴。经历多场曲折的战事后,田州改流,但仍需要岑猛的儿子出任土官才得以服众,广西的官员向明廷举荐了有着较好口碑的岑邦佐返回田州充任世袭土官,让岑猛的第四子岑邦相来担任武靖州知州。明世宗于是向王守仁询问意见,后者作出了一番详细考察,他将自己的意见写成呈报朝廷的《查明岑邦相疏》,这份奏疏中,王守仁推翻原先的人事决定。他认为岑邦佐已经在武靖州治理得当,熟悉民情,不宜再轻易调动,反令武靖州成为局势不稳定的地方。而岑猛第三子岑邦辅德才有缺,难以服众,因此就只有岑邦相最符合成为田州世袭土官的人选了。
1528年十月十日,王守仁写下了乞求返回故乡原籍治病的奏疏,获得了许可,此时的他已经忍受了六年多的病痛折磨,加之正来到瘴疠之地的两广处理军务(就连随军医生都因水土不服而提前辞职回乡了),更加重了他的病情,使得他浑身长满了肿毒,昼夜咳嗽不止,连喘气都十分困难,每天只能勉强喝下几汤匙的稀粥,但稍微多喝点又会呕吐出来。而在此之前的他,竟冒着酷暑,强忍着病痛,出入芦苇茅草之间,攀爬在山崖山谷之中。待解决完思田、八寨和断藤峡一些列重大事务后,他本有申请回乡治病的意愿,却被和他有间隙的政敌,桂萼蓄意压住。王守仁的护卫们只好用轿子把他抬到了南宁,横躺放进了江中的小船,驶向梧州、广州,而后到达韶州、南雄一带听候待命。
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王守仁在返回家乡的途中,生命已近垂危,身边的学生周积等人陪伴他度过最后的余光。当后者问他还有什么遗言时,王守仁只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而后溘然长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舟上,时年五十七岁。
《思恩州府千年史》往期文章推送:
思恩州府大事记略(唐至明代)
思恩府历任知府和同知任职年表
黄、侬两氏族的兴衰
岑氏土官的崛起
夺取田州,占据思恩
土官岑瑛的崛起
“建文帝”谜案、府城搬迁和兼并大安定
大兴土木的时代
思恩岑氏最后的余晖
骄横的岑浚
岑浚和思恩岑氏的覆灭
田州土官岑猛的覆灭
卢苏、王受卷土重来,王守仁临危受命
王守仁的安抚政策
王守仁的重置规划
进攻八寨之战
图文编辑:阿素喇
配资平台股票最新消息,正规配资网站,散户配资官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